日韩经典一区,日韩a免费,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观看,日韩一区国产二区欧美三,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国产免费一级视频,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張衡傳(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6-2-25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文本掃描]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以翔實的文筆全面記述了張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突出,重點介紹了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其間貫穿了作者對張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一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如在眼前。

    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盡量抓住史實,描繪時惜墨如金,無一句贅言。但平實精謹中有精彩之處,如候風地動儀一段描寫生動形象,說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簡得體,伸縮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將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

張衡 (78--139)東漢著名科學家和文學家。其作品《二京賦》、《四碧詩》等都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特別是他在科學上的成就更為出色,他是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地震儀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學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年郭沫若為南陽重修的張衡墓題詞說: “如此全面發(fā)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見!

    本文節(jié)選自《后漢書張衡傳》,作為一篇科學家的傳記而節(jié)選,對原文有大量的刪節(jié)!逗鬂h書》是紀傳體東漢史,也是杰出的歷史散文,南北朝時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原定編著百篇,僅完成帝紀十篇、列傳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謀擁護文帝弟劉義康做皇帝而死于獄中。后人將梁代所注的晉司馬彪《續(xù)漢書》八志三十卷補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漢書》。范曄的《后漢書》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均對我國的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問題導引]

1.作為傳記,它的一般寫法是怎樣的?本文是怎樣寫的?

提示:按照傳記的體例,開頭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柳敬亭傳》都是。本文也是開頭介紹姓名、籍貫,結尾寫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傳記體例的寫法來寫的。

2.傳記是記述一個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著事無巨細都要寫進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樣處理人物材料的?

提示:傳記記述一個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全部經(jīng)歷、事無巨細都寫進文章去,而只能記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時顯示出這個人的品格特點。本文先介紹了張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學才能;重點寫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輝煌的科學成就,而在科學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創(chuàng)的候風地動儀,最后介紹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這樣處理材料,就使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3.張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提示: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xiàn)在:(1)“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保2)“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3)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諫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黨。其“才”高于世,表現(xiàn)在:一是“善屬文”,寫作著名的《二京賦》;二是“善機巧,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三是“善術學”,著有《靈憲》《算罔論》;四是善政事,為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4.本文和《屈原列傳》相比,有哪些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提示:和《屈原列傳》相比,兩篇傳記最大的共同點都是按時間順序,截取重點片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人物的一生,選材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最大的區(qū)別是在表達方式上,《屈原列傳》為了表現(xiàn)屈原的高潔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懷,采用了敘議結合的方法,文筆充滿感情,有抒情散文的特點,主觀性較強。而《張衡傳》以表現(xiàn)張衡的杰出貢獻,簡要概括其一生為主要目的,所以用說明性文字對張衡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科技發(fā)明進行介紹,其中著重對候風地動儀的介紹,而對其品德為人的描寫都散見于字里行間,貫穿于文章中,很少直接抒情。筆調沉靜,文字質樸。

    5.本文在語言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提示: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記敘語言非常質樸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應”、“不慕”等句用語非常質樸通俗,毫無雕飾,卻鮮明地表現(xiàn)出了張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說明語言十分準確簡潔。例如,第4段中僅用140多字就將候風地動儀的有關情況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可見用語簡潔;用酒樽描摹儀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見其用語之準確。 

 6.本文在寫作方法上的特點是什么?

    提示:本文的寫作特點是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人物的寫法和詳略得當?shù)募舨梅椒ā?/p>

   (1)本文是人物傳記,介紹人物以時間為經(jīng),以事跡為緯。張衡一生經(jīng)歷了東漢章帝、和帝、安帝和順帝四個時期。時間雖較長,文章敘述的時間線索卻很清楚。從表達方式上說,以記敘為主。在第4段寫候風地動儀,又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

   (2)本文介紹了張衡文學、科學、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為重點詳寫。在介紹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時,又突出了候風地動儀的研究制造,介紹特別詳盡,對其他創(chuàng)造的介紹則較簡略。這樣詳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名師導讀]

西漢末年,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由于政府、官吏與豪強巨富幾方面的殘酷剝削,加上無法克服的水旱災害,人民走投無路,紛紛起來反抗,出現(xiàn)綠林、赤眉、銅馬、大彤、尤來等幾十支起義隊伍,人數(shù)不下百萬,形成全國規(guī)模的農(nóng)民大起義。劉秀利用農(nóng)民起義的成果,爬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東漢王朝,豪強地主的勢力迅速膨脹,限制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富商大賈兼并土地,成為大地主;豪強地主也兼營商業(yè)。商人、地主、官僚互相糾結為一體,強占土地,占有奴婢,橫征暴斂,廣大農(nóng)民流離失所,階級矛盾又趨尖銳化。漢安帝即位(107年)以后,爆發(fā)了百余次各族人民起義,最后,終于在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摧毀了東漢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封建王朝趨于崩潰。

東漢政權為了加強統(tǒng)治,把讖緯迷信思想與封建經(jīng)典結合起來,制定了一整套庸俗經(jīng)濟學與宗教神學結合的統(tǒng)治理論,目的是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

張衡曾經(jīng)針對這種薤緯風行于世的現(xiàn)實,勇敢地給皇帝上疏,以為“圖讖虛妄,非圣人之法”。并說,“……此皆欺世罔俗……宜收藏圖讖,一禁絕之。”本課文詳細介紹了張衡一生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文章的基本思路清晰。

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記述張衡的學業(yè)、品德和文學上的成就。開頭兩句按歷史人物傳記的格式,記述張衡的姓名、籍貫與家世。接著介紹其在文學上的造詣。“少善屬文”說明他具有先天的稟賦,而“游于三輔,因人京師,觀太學”說明他注重社會實踐。也正是因為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實的基礎,并不斷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經(jīng),貫六藝”。在敘述了其“才”后緊接著敘述其德。“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本哂兄t虛穩(wěn)重、超塵拔俗的品格,而面對統(tǒng)治者的招羅,作者連用“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表現(xiàn)他的不慕榮利的高潔品德。而《二京賦》進一步證實其文學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重點介紹候風地動儀的結構和功用。第2、3段從整體上概括了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包括科學發(fā)明和理論著作兩部分。在介紹其特長時與其職官聯(lián)系起來,側面反映了二者互為因果的關系。第四段著重介紹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風地動儀。介紹地動儀雖不足二百字,但詳盡記述制造時間、質地、大小、形狀、內外結構、裝飾、功用等,文字精簡平實。如介紹構造特點時用“中”“傍”“外”“下”四個方位詞為序,便從里到外,從上到下簡要而清楚地寫出其構造特點。以“似酒尊”描寫其形狀非常形象具體,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張描寫和“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的熱烈贊嘆著力描寫了儀器的準確無誤。最后附述了生動有趣的事件驗證其功效,使文章于平實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7段,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文章僅選取兩件事作為切入點,一是《思玄賦》的由來,表現(xiàn)了張衡心思細密、小心謹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斗爭一事。“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表現(xiàn)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表現(xiàn)其卓然政績。這樣,筆墨寥寥卻寫出了一位真實可感、形神豐滿的廉吏。

張衡“才”高于世,表現(xiàn)在:一、“善屬文”,作《二京賦》;二、“善機巧”,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三、“善術學”,著《靈憲》、《算罔論》;四、善政事,為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張衡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偉大學者。他最杰出的貢獻是研制成功史無前例的候風地動儀。課文重點記敘的是張衡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偉大貢獻,因而對候風地動儀作了詳細的介紹。

課文語言質樸簡練。如“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短短二十三字,就寫出了張衡的學歷、水平和特長!啊恍,……不就,……不應。”充分表現(xiàn)了張衡不慕名利的品德!昂庀萝,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節(jié)奏感很強的語言,表現(xiàn)了張衡的態(tài)度果斷,措施得力。

和《屈原列傳》相比,兩篇傳記最大的共同點都是按時間順序,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選材有詳有略,重點突出。最大的區(qū)別是在表達方式上,《屈原列傳》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懷,采用了敘議結合的方法,而《張衡傳》為了表現(xiàn)張衡的杰出貢獻,用說明性文字對張衡的發(fā)明候風地動儀作了較詳細的介紹。

參考譯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游學,接著進了京城,在太學學習,于是通曉五經(jīng),貫通六藝,雖然才華高于世人,卻沒有驕矜的情緒。(他)常常(顯出)穩(wěn)重、淡泊、寧靜的情態(tài),不喜歡與庸俗的人交往。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卻不去應薦,多次被公府征召,也沒有去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直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分奢侈的。張衡于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作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guī)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駕認為他的才華出眾,屢次召聘(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于器械方面的巧思,尤其用心于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shù)方面的學問,命公車令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調動官職后,擔任太史令。于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天文、氣象、歷法諸科學問,精妙而透辟地研究出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制成渾天儀,著有《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明了。

(漢)順帝初年,(張衡)兩次調動官職,又任太史令之職。張衡不羨慕當代(的達官顯貴),所以,他所擔任的官職,多年得不到提升。自從他離開太史令這一官職,五年之后又恢復原職。

(漢順帝)陽嘉元年,(他)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種候風地動儀)是用純銅鑄成的,直徑八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間隆起,形狀像酒尊,(外面)用篆書文字以及山、龜、鳥、獸等圖案雕飾起來。里面有一根總的銅柱,銅柱的旁邊延伸出八條槽道,并裝置樞紐,用來發(fā)動機件,(儀器的)外面雕有八條銅龍,每個龍頭上都銜著一個銅球,龍頭下面又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正可接住銅球。(那些)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都隱藏在“酒尊”中,覆蓋嚴密,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fā)生了地震,“酒尊”就震動著銅龍,機件撥動,(龍頭)吐出銅球,蛤蟆銜住它。振動的聲音清脆響亮,看守的人因此知道(發(fā)生了地震),雖然一條銅龍撥動機件,而另外七個龍頭不動,循著龍頭的方向,就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地震的)實際情況來驗證它,完全附合,靈驗如神。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曾有一次,一個龍頭機件撥動了,而(人們)沒有感覺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怪它不靈驗。過了幾天,驛使來到,果然在隴西一帶發(fā)生了地震,于是(人們)都嘆服它的絕妙。從此以后,(朝廷)才命令史官記載地震發(fā)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越來越腐敗,大權落到了宦官手里,張衡于是給皇帝上疏陳述政事,提出關于政事的意見。后來張衡升任侍中,順帝任用他入宮廷,在自己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出意見。順帝曾經(jīng)詢問張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們害怕他說自己的壞話,都用眼睛瞪著他,張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話回答后出來了。這些閹人豎子還是擔心張衡終究會成為他們的禍害,于是就群起而毀謗張衡。張衡也?紤]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禍福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賦》來抒發(fā)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門大戶,與河間王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一上任就樹立(自己的)威信與尊嚴,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于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贊國政治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退職回家,朝廷卻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62歲,于永和四年去世。

 [基礎達標] 

一、選擇題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    )

A.屬文(zhǔ)      左馮(píng)      征辟(bì)

B.逾侈(yú)        鄧騭(zhì )     不徙(xǐ) 

C.都柱(dōu )      合契(q ì)        隴西(lǒng)

D.骸骨(hài)        肅然(sù)       收禽(qín )

剖析:C項中“都”讀dū。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一項是(    )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與……交往

B.連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輒積年不徙              徙:調動官職

D.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視事:看、視察

剖析:D項中“視事”指治理事務。

答案:D

3.與“大將軍鄧騭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寧許以負秦曲

剖析:C項中的“羞”與例句用法相同,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答案:C

4.  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遂通五經(jīng)”中“五經(jīng)”是指:詩、書、禮、易、左傳。

B.“貫六藝” 中“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

C.“拜、遷、轉、徙”都是指調動官職。

D.《后漢書》與《史記》、《漢書》、《舊唐史》被稱為“四史”。

剖析:A項“五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C項中“拜”不指調動官職;D項中《后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被稱為“四史”。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

A.舉孝廉不行              B.言甚詳明

C.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覆蓋周密無際

剖析:B項詳明指詳盡明了,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

答案:B

5.從句式結構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力算

B.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隴西

剖析:C項是賓語前置,而其他三項均為狀語后置。

答案:C

6.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有誤一項是(    )

A.三輔:漢朝稱京兆尹,左馮翎,右扶風所管轄的長安附近的三個地區(qū)。

B.孝廉:漢朝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舉薦之人稱為孝廉。

C.班固《兩都賦》中“兩都”指長安和洛陽,而張衡的《二京賦》中的“二京”則不然。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為“乞骸骨”意思是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xiāng)去。

剖析:C項中張衡的《二京賦》中的“二京”也指長安和洛陽。

答案:C

7.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雖才高于世         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B.以精銅鑄成         驗之以事

C.公車特征拜郎中     京師學者咸怪其無證

D.因入京師,觀太學   伺者因此覺知

剖析:B項均為“用”。A項前者表比較,后者表范圍、在……方面;C項前者為召,動詞,后者為驗證;D項前者表順承,后者譯為根據(jù)。

答案:B

8.下列文句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譯為:(他)常常顯出穩(wěn)重、淡泊、寧靜的情態(tài),不喜歡與庸俗的人交往。

B.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譯為:張衡機靈精巧,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上很用心。

C.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譯為:他精于構思潤色,十年才完成。

D.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譯為:從此以后,才命令史官記下地震發(fā)生的方位。

剖析:B項中的“機巧”應翻譯成“器械方面的巧思” 。

答案:B

二、簡答題

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a.游于三輔           (         ) 

b.雖才高于世           (         )

c.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         )

②a.因入京師,觀太學   (         )

b.……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

c.伺者因此覺知           (       )

③a.公車特征拜郎中     (        )

b.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   (        )

④a.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        )

b.以精銅鑄成            (        )

剖析:只要仔細閱讀課文,此題很好作答。

參考答案:①于,介詞。a.表處所,在;b.表比較;c.表范圍,在……方面;

②因,介詞。a.趁(機會);b.通過、藉;c.因為;

③a.召,動詞;b.征象,證據(jù),名詞。

④a.精心,形容詞;b.純,形容詞。

10.翻譯句子。

①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答:                                                                                                                                                                         

②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答:                                                                           

③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答:                                                                                                                                                            

④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答:                                                                                   

剖析:只要仔細閱讀課文,此題很好作答。

參考答案:①永元年間,被推薦為孝廉,(他)卻不去應薦,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沒有去就任。--“舉”、“辟”為被動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語“他”,即張衡!斑B辟公府”是“連辟于公府”,省略“于”。②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請(他),(他)沒有應召。--“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省略“召”的賓語和“不應”的主語(即兼語)“其”。③用篆字山、龜、鳥、獸等圖案雕飾。--狀語后置。④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樣的事。--“所記”,“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結構!拔粗小奔础拔从兄,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11.  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2)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3)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                              

(4)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8)求人可使報秦者                                      

(9)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                                

(10)甚矣,汲黯戇也                                     

剖析:此題考查對文言句式的掌握能力。

參考答案:(1)狀語后置(2)否定句  賓語前置(3)省略句(4)判斷句(5)定語后置(6)疑問句賓語前置(7)被動句(8)定語后置(9)省略句(10)主謂倒裝句

12.張衡有哪些可貴的品格?

答:                                                                                                                                                                                                                                                                                 

                                                                                

                                                                                

剖析:本題考查對本文內容的理解及鑒賞總結能力。

參考答案: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xiàn)在:(1)“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睂懽魃稀熬几禃,科學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貢獻卓越;(2)“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3)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諫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黨。  

[句段剖析]

閱讀課文選段,完成1-4題。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中有都柱            都:大 

B.施關發(fā)機            關:樞紐、關鍵

C.牙機巧制            牙:發(fā)動機件的樞紐

D.京師學者,怪其無征  征:征討

剖析:D項中征:驗證。

答案:D.

2.選出各項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   )

A.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B.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 

剖析:C項譯為以后,之后。其他三項均為“用”。

答案:C

 3.從上文中找出與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句。

(1)例句: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答:                                                

(2)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                                                

剖析:例句(1)為省略句,例句(2)為賓語前置句。

參考答案:(1)果地震隴西(2)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4.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候風地動儀的?

答:                                                                                  

                                                                                    

                                                                               

剖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

參考答案:時間(陽嘉元年)、名稱(候風地動儀)、材料(以精銅鑄成)、外形(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構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作用(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效果(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評價(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驗證(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拓展運用]

(一)閱讀下文,完成1-4題。 

胡質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厲操清白。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余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辟|曰:“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蓖苤,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jīng)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shù)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钡墼唬骸耙院螢椴蝗?”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惫僦燎皩④、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贈鎮(zhèn)東將軍。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審于何得此絹      審:知道

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剖析:C項中樵:柴,名詞。

答案:C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  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 

B.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  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剖析:A項前句中的“故”為“特地”之義,副詞;后句中的“故”為“故意”之義,副詞;B項中的兩個“每”都為“每當……時候”之義,副詞;C項中的兩個“因”都為“經(jīng)、有”之義,介詞;D項中的兩個“及”都為“到”之義,介詞。

答案:A

3.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胡威自小志向遠大,砥勵名節(jié),品格高尚。他在辭父歸家時,問明所賜絹的來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親自放驢,料理生活,從無靡費之舉。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聲譽。 

B.胡威之父胡質身居高位卻能恪守清廉。胡威辭別回家時,他僅取絹一匹送作路資。在兒子詢問時坦然地表明,此絹為正當所得,并非不義之財。從而贏得了兒子的敬佩。 

C.胡質帳下都督善于逢迎。為博得胡質的好感,他在胡威歸家途中曲意巴結,并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豈料弄巧成拙,胡質了解真相后對他嚴加處罰,并免去他的官職。 

D.晉武帝十分贊賞胡質。他問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說“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認為自已遠遠不如。這既說明了胡質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親的心情。 

剖析:解答這道題的四個切入點是:胡威、胡質、帳下都督、晉武帝。C項為:“胡質帳下都督善于逢迎。為博得胡質的好感,他在胡威歸家途中曲意巴結,并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豈料弄巧成拙,胡質了解真相后對他嚴加處罰,并免去他的官職!边@一選項的問題在于是誰將途中之事告訴了胡質,是帳下都督,還是胡威?根據(jù)文意,帳下都督是不愿將此事告知胡質的,所以他的許多做法均瞞往胡質。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質”,并導致胡質對帳下都督的處罰。因此C項的概括與分析是不正確的。

答案:C

4.翻譯原文中句子。

(1)食畢,復隨旅進道。

譯文:                                                   

(2)陰資裝,百余里要之

譯文:                                                    

(3)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譯文:                                                    

剖析: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參考答案:(1)吃完飯以后,又跟隨旅伴上路。(2)暗中準備盤纏;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3)于是拿出先前給自己的絹答謝他,并把他打發(fā)走。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桑懌,開封雍丘人。舉進士,再不中,去游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shù)頃,退而力耕。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愿往來里中察奸民!币蛘倮镏猩倌辏湓唬骸氨I不可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諾。里老父子死未斂,盜夜脫其衣。里老父怯,無他子,不敢告縣,裸其尸,不能葬。懌聞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明日遇之,問曰:“爾諾我不為盜矣,今又盜里父子尸者,非爾邪?”少年色動,即推仆地縛之。授郟城尉。天圣中,移澠池尉。歲余,改授永安縣巡檢。樞密吏謂曰:“與我銀,為君致閣職!睉唬骸坝觅T得官,非我欲,況貧無銀!有,固不可也。”吏怒。懌不甚知書,然其所為皆合道理,多此類。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廩,將以舟載之。見民走避溺者,遂棄其粟,以舟載之。見民荒歲,聚其里人飼之,粟盡乃止。懌善劍及鐵筒,力過數(shù)人,而有謀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為人不甚長大,亦自修為威儀,言語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廬陵歐陽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懌,可謂義勇之士。其學問不深而能者,蓋天性也。余固喜傳人事,尤愛司馬遷善傳,而其所書皆偉烈奇節(jié)士,喜讀之,欲學其作,而怪今人如遷所書者何少也!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節(jié)選自《歐陽文忠公文集桑懌傳》)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歲兇,汝旁諸縣多盜。               兇:不吉利。

B.懌白令:“愿往來里中察奸民。”      白:稟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諾。  諾:答應。

D.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      篋:小箱子。

剖析:A項中的“兇”是一個極常見的多義實詞。此處應解釋成“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答案: A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得龍城廢田數(shù)頃,退而力耕。   盡心力而為之,必有后災。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C.與我銀,為君致閣職。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D.遂棄其粟,以舟載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剖析:D項中前句中的“以”相當于“用”;后句中的“以”相當于“憑”、“根據(jù)”,所以用法不一樣。

答案:D

7.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桑懌仗義助人的一組是(   )

   ①懌白令:“愿往來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篋,不使之知覺。

   ③少年色動,即推仆地縛之。

   ④用賂得官,非我所欲,況貧無銀!

   ⑤見民走避溺者,遂棄其粟,以舟載之。

   ⑥聚其里人飼之,粟盡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剖析:②的做法是桑懌為了尋找到老父之子的衣服而采用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方法,雖然他的這種做法是出于同情老父一家人的處境,表面上看也好像是助人之舉,但是本句重在“不使之知覺”的方式方法上。句③這是桑懌暗中探訪并用語言將其說服的“仗義助人”的最后效果,不是“仗義肋人”的表現(xiàn)。句④中則是表現(xiàn)桑懌廉潔清正的高尚品質的,而不是“仗義助人”的表現(xiàn),故也不選。

答案: B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桑懌有武力有謀略,為保護鄉(xiāng)里安全,他主動要求監(jiān)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盜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況之后,次日即奮力抓獲案犯。

B.桑懌兩次舉進士未中,學問不深行事卻合乎情理。樞密使以“致閣職”向他索賄,他義正辭嚴地表示,即便有錢也決不靠賄賂得官。

C.桑懌是一名義勇之士,好仗義助人,但外表柔弱卻與內心的剛強形成鮮明對比,他恥于見人,不夠自信,又拙于言辭,令人難以置信。

D.歐陽修高度評價了桑懌,認為他是少數(shù)懂得應當將勇力用于何處的人之一,值得廣為傳頌,并把他視同于司馬遷筆下的偉烈節(jié)士。

剖析:C項原文“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為人不甚長大,亦自修為威儀,言語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可見桑懌雖身材不高大,但是自我修煉,也顯得威儀大方,所以他說的話就好像不是出自一個身材不高大的人的口里了,而事實上前面桑懌召里中少年所戒之言和對一位王姓少年所說的話看來,桑懌不僅不是一個言辭拙劣的人,而且是一個善于辭令的大方之家,可見選擇題中“拙于言辭”的說法是不對的;另外“遇人常畏,若不自足”也不一定要講成“恥于見人,不夠自信”,把它講成桑懌因為己身材不高大所以在人前總是非常謙恭,認為自己和別人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充實起來,“自修為威儀,言語如不出其口”就是明顯的例證,所以C項錯誤。

答案:C 

(三)表達交流

閱讀下面資料,依據(jù)要求作文。

   古時東甌(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帶)人住的是茅屋,經(jīng)常發(fā)生火災,為此痛苦不已。有個東甌商人到晉國去,聽說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現(xiàn)之處,就無虎。東甌商人回去后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國君。由于東甌話“火”和“虎”的讀音毫無區(qū)別,國君誤以為馮婦善于“撲火”,便以隆重的禮節(jié)從晉國請來了馮婦。第二天市場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訴馮婦,馮婦捋起袖子跟著眾人跑出去,卻找不到虎。大火燒到王宮,大家推著馮婦往火里沖,馮婦被活活燒死。那個商人也因此而獲罪。(據(jù)《郁離子 馮婦》 改編)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語言溝通的問題,彼此一再產(chǎn)生誤解,以致馮婦葬身火海。由此可見,語言上的溝通成功與否,有時影響巨大。請以“語言與溝通”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結合個人見聞、感受或學習語言的體會。

  注意:① 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試題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 立意自定。③ 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④ 題目自擬。⑤ 不少于800 字。⑥ 不得抄襲

提示:話題作文與以往的材料作文相比,最大的有差別是:“話題作文的核心是話題”。話題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材料作文那樣,是立意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它只是命題者所作的“作前指導”,是引發(fā)考生思考的一個“由頭”,是啟發(fā)考生打開思路的一個“例子”,是“舉一反三”的“一”;而材料作文行文的主旨要與材料相吻合。

[課堂鏈接]

精儀揭天地  科圣著千秋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zhèn)夏村),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他“天資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數(shù)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彼安换嘉恢蛔穑嫉轮怀;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笔俏覈鴸|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fā)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

 在地震學方面,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地動儀”(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學方面,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渾天儀”(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臺用水力推動的大型觀察星象的天文儀器,著有《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畫出了完備的星象圖,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學論斷。在文學方面,他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星。名著《東京賦》和《西京賦》,合稱《二京賦》,描寫了東漢時期長安和洛陽的繁華景象,諷刺了官僚貴族荒淫無恥的寄生生活!赌隙假x》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南陽郡的社會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間風俗。此外還著有《定情賦》、《同聲歌》、《思玄賦》、《歸田賦》、《四愁詩》等30余篇。在地理學方面,他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并研制出了“記里鼓車”、“指南針”等。在數(shù)學方面,他著有《算罔論》,并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間。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圓周率雖稍有誤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這樣精確的計算,不能不使人們感到驚嘆。他的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在氣象學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風儀”,是一種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比西方的風信雞早1000多年;在機械學方面,他制造的“獨飛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還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動日歷等;在藝術方面,他居東漢時期著名的六大畫家之首。張衡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貢獻,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也是留給整個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

    張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奪目的科學和文學的雙子星。1956年10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曾題詞道:“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 

[張衡傳(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張衡傳的教案

2.張衡傳優(yōu)秀教案

3.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5.《張衡傳》原文及翻譯

6.張衡傳原文及譯文

7.高二語文《蘇武傳》教案

8.張衡傳的文言文翻譯

9.張衡傳文言文的翻譯

10.張衡傳高中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