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小學語文第一冊課本(2001年版)附了兩個表,一個是《筆畫名稱表》,一個是《常用偏旁表》。一些老師對表中“フ、ㄑ”兩個筆畫的名稱;對《常用偏旁表》中“Q(學字頭)、l(春字頭)”持有不同看法,現(xiàn)就以上兩個方面的問題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中國教育報2002年1月1日刊載了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司研制的“漢字折筆規(guī)范”,同時列表公布了有關(guān)折筆的筆畫及名稱。對于筆畫名稱,表中有兩種提法,一是全稱,一是簡稱或俗稱。“フ”全稱為“橫折撇”,簡稱為“撇點”!皑选比Q為“撇折點”,簡稱為“撇點”。教材中的《筆畫名稱表》大部分用了簡稱,為什么“フ、ㄑ”這兩個筆畫用了全稱呢!因為不用全稱,很容易寫成兩筆!哎铡睂懗梢粡S、一Q、一丆等;“ㄑ”寫成ノ丶、ノメ、等。其他筆畫用簡稱不會產(chǎn)生以上情況!哎、ㄑ”兩個筆畫,用簡稱或全稱都對。
《常用偏旁表》列舉了第一冊課本中的十幾個偏旁,為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分析記憶字形提供了方便。近來我們接到一些老師和家長的來信,詢問有些偏旁在字典中找不到。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志主要是把偏旁和部首的作用混為一談了。
偏旁是合體字中常見的組成部分,也稱部件。漢字的上邊、下邊、左邊、右邊、周圍、中間都可以稱偏旁。為了教學時稱說方便,表中列了一些常用偏旁并冠以名稱。如把“l(fā)”(春字頭)列為偏旁,遇到“奉、泰、奏、秦”等字時,就可以整體稱說,整體記憶上邊部分,然后再記認其他部分。不然就得分析為:三橫,一撇,一捺或橫、橫、橫、撇、捺。又如,“Q”(右字頭),記住這個偏旁,分析記憶“左、右、有、友、灰”等字時,免去了說:“左上是橫、撇”這樣的話。識字教學中應盡量避免一筆一畫地支離破碎地分析記憶字形。
按照漢字的偏旁部件識記漢字是多年來老師們積累總結(jié)的經(jīng)驗,也是一些專家為適應計算機中運用漢字的研究成果。在識字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偏旁應有的作用。
部首是字典、詞典根據(jù)漢字形體偏旁所分的門類,部首的創(chuàng)設,為編纂字典、詞典提供了簡便易行的序目,為使用字詞典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增識漢字。部首和偏旁形體不同。有的是部首,也是偏旁。如“亻、氵、山、石、廴、穴”等;有的是部首,不是偏旁。如“比、羽、魚、風、鹿”等;有的是偏旁,不是部首。如“Q、m、l、v、(學字頭)”等?偟恼f來偏旁多于部首。國家公布的部首是201個,有的字詞典只收190左右。偏旁部件大約有五百多。
偏旁和部首的用處不同。簡單地說,偏旁是幫助學生記憶字形的;部首是用來查找漢字,增識字詞的。
人教社小語室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本第一、二、三冊中,只出現(xiàn)常用偏旁,沒有提到過部首。直到第四冊“識字學詞學句(二)”第一課學習部首字,復習五安排了學習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以后又多次練習認識部首,練習用部首法查字典。從偏旁和部首形體的不同,用法的不同來講,就不應該在識字教學中一會兒偏旁,一會兒部首,一會兒又在字典中查找偏旁。從第四冊開始,學了部首查字法以后,也不應該在分析字形時用部首。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有必要從一開始就打好識字的基礎(chǔ),正確認識筆畫、筆順、偏旁、部首是學好漢字的前提,是學好語文的基礎(chǔ)。
附:字符集漢字折筆筆形表
您在教學中遇到過什么問題,歡迎來信交流!
(莘乃珍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語室)
[關(guān)于漢字的筆畫和偏旁]相關(guān)文章:
1.
2.
3.
4.
6.關(guān)于漢字的趣味故事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