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久長
學作文須有悟性,有悟性才能學得快,有悟性才能寫得好。而悟性非天生,需要后天培養(yǎng)。培養(yǎng)悟性是為師者責任之所在。
什么是悟性呢?
認識事物有幾個階段,我稱之為:感覺,感知,感想,感悟。
人先有感覺,感覺是簡單的心理過程,比如看到聽到聞到觸到,感官都會有一種體驗,這體驗含混不清,稱為“感覺”;感覺漸強漸深,對事物有了一定了解,感而知之,叫做“感知”;對感知做初步的思考,其所得稱為“感想”;對感知做深層思考之后豁然開朗稱之為“感悟”。人常有感悟,漸積漸多,則悟性生焉。
故培養(yǎng)悟性當從“感覺”入手,讓學生多看多讀多留心多思考。
這里有兩個故事,先說第一個。
故事一
有一老頭在海邊釣魚,一度假富翁從旁看之良久,對老頭說“老先生,為什么不多弄幾根竿一起釣呢?”
“為什么要弄那么多竿?”
“既可節(jié)約時間,又可多釣魚!
“要那么多魚干什么?”
“魚多賺錢多。”
“要那么多錢干什么?”
“錢多了可以享受生活,比如像我一樣到海邊度假!
“你看我不是天天度假嗎?”老頭說這話時,笑了笑,頭都沒抬。
故事二
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傘匠,小女兒嫁給了染匠。老太太整天愁眉不展。晴天,她擔心大女兒家的傘沒人買;雨天,她又擔心小女兒家染的布無處曬。一位先生知道她的苦處,勸道:“老太太,您好福氣喲!晴天小女兒家財源茂盛,雨天大女兒家生意興隆!
當我們讀完這些故事的時候,別急著撂下,掩卷閉目想一會:老先生為什么那么逍遙自在,老太太為什么會“整天愁眉不展”,度假富翁為什么只知道“錢多了可以享受生活”。
兩個故事都包含著人生的道理,聽時有趣,聽后受益。
故事里的老太太壓根不思考,所以天天“愁眉不展”生活在煎熬中;富翁思考而不得要領,所以把享受生活弄得那么復雜;而老先生則對人生領悟甚深,優(yōu)哉游哉地“天天度假”。
再讀下面的故事:
故事三
多想半步
胡守義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15歲時,他父親獲得了一匹烈馬,許多優(yōu)秀的騎手作了種種努力,但沒有一個人能跨上馬去。亞歷山大便跟父親說:“只要您允許,我就能馴服它。”父親答應后,亞歷山大走過去。開始他和別人一樣,也是慢慢拉過韁繩,輕輕撫摸馬體。就在這時,他突然把馬轉向太陽,趁馬略顯慌亂之際,一躍跨上去。馬豎起前蹄,飛起后腿,又就地轉來轉去,可亞歷山大卻面不改色,鎮(zhèn)定自若,終于馴服了這匹烈馬。
為什么只有亞歷山大能夠馴服這匹烈馬呢?原來當人們一味認定烈馬難以馴服是因為性子太剛烈時,亞歷山大卻比別人多想了半步:會不會有其他原因呢?他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馬害怕自己的影子。所以當他把馬轉向太陽,馬看到自己的影子,就膽怯、軟弱,亞歷山大趁機出擊,因此輕易獲得了成功。
亞歷山大能夠馴服烈馬,只是因為他多想了半步而已。其實很多人能抓住機遇,獲取成功,甚至創(chuàng)造奇跡,也不過是多想了半步。有一個故事:一個人在街頭看見一個老婦人叫賣一只黑色的玩具貓,標價500美元。他用手舉貓,發(fā)現(xiàn)貓身很重,似乎是用黑鐵鑄就的。不過那一雙貓眼卻是珍珠的,少說也值上千美元。于是,他花了300美元只買下兩只貓眼。回去后講給同事聽。同事詢問一番后,忙趕過去花200美元把貓身買回來了。這個人很不理解,將同事嘲笑一番。不想同事不聲不響坐了下來,用小刀刮鐵貓的腳,當黑漆脫落后,露出的是金燦燦的一道印跡。這貓身竟是純金做的!原來,同事憑常理推斷:貓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成,那貓的全身會是不值錢的黑鐵所鑄嗎!他不過是多想了半步,就換來了一筆可觀的意外之財!
那些偉人的發(fā)明、發(fā)現(xiàn),并非都是經(jīng)過漫長而艱辛探索研究才得到的,很多只不過是發(fā)明、發(fā)現(xiàn)者對習以為常的生活現(xiàn)象多想了半步的結果。奧地利一位名叫昂布魯格的醫(yī)生一次在解剖一個胸腔積液病人的尸體時,忽然聯(lián)想到父親在經(jīng)營酒業(yè)時,常用手指關節(jié)敲擊木桶來估量桶中還有多少酒,便萌生了用手指敲叩病人胸部,根據(jù)音響來作診斷的大膽想法。后來,他發(fā)明了“叩診”方法,而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醫(yī)生可以比別人多想半步,科學家更是留心點滴的高手。有一次愛因斯坦在爬梯子時不慎失足摔了下來。一般人摔倒了只知疼痛難忍,而愛因斯坦卻對摔倒這種尋常的現(xiàn)象多想了半步,從身體筆直墜地的偶然現(xiàn)象中,領悟、發(fā)現(xiàn)了物體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路程運動這一重要的力學原理。
不過是多想了半步,說來難以置信,不過成功的秘訣就是如此簡單。
讓我們凡事也多想半步吧。只有那樣,才不會與機遇失之交臂,才有可能贏得更多的成功。 ( 轉摘自《意林》2004 / 7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聰明人之所以聰明,就是多想,多想則智生焉。
告訴學生,思考對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有多么重要,鼓勵同學們多想這是培養(yǎng)悟性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習慣,養(yǎng)成愛思考的習慣,這還要靠老師的引導和督促。
我們有這樣一些做法:
1. 每日一讀
在一定時段里(約1--2個星期)我們每天讓學生讀哲理故事。
我們將事先收集到的幾十篇哲理故事抄出來(后來是打。,貼到墻上,規(guī)定利用課余時間閱讀這些故事,每天2-3篇,約用10分鐘。將其中自己喜歡的1篇憑記憶寫在本子上。這樣做既是檢查“讀”,又是練習“寫”。注意:這些貼在墻上的的故事都是有帶有分析和結論的喲。如故事三。讀這些故事是讓學生對“感悟”有個初步的感知。
2. 每日一思
在一定時段里(約2--3個星期)再讀哲理故事。
這個時段里我們每天推出一個新的哲理故事,只是這些哲理故事只有現(xiàn)象或者事件的描述,都是不帶或者掐去“分析和結論”的。我們要求學生讀后想一想,加上自己的分析和結論。
例如:
故事四
分蕃茄
小學生的數(shù)學課,教師經(jīng)常用實物舉例法為學生們講解。有一次,在學習不能整除的除法時,老師出題舉例說“現(xiàn)在有10個蕃茄,把它們平均分給7個人,該怎么分呢?”
這時.一個男孩站起來回答:“可以先把蕃茄做成蕃茄醬再分。”
故事五
石 頭 記
(臺灣)陳克華
想出去走走,只是走走。我一直催促著自己說:出去走走,出去走走。理由太多:天氣這么好,肉體這么長期萎頓,而心靈這么長久封閉……
那兒有一片美好的沙灘,應該很少人能忍受住處的不遠就是一片原始豐饒的沙灘而不想出去走走的吧。而那兒只有石頭,其實……我走到那里自問:不錯,只有石頭,有什么好?除了石頭,還有那些一堆一堆從秀姑巒溪的中上游隨著溪水沖刷至出?诘拇笈
雨后的石灘,每一塊鵝卵石的花紋都被陰暗的天光和潮濕的雨水打上了亮光蠟,美得出奇,令人愛不釋手,我撿起一個,再撿起一個,右手一個,左手一個,這樣的唾手可得,激起我對美的獲取的無限貪欲--直到我發(fā)覺石頭的重量已使我不勝重荷,乏力地捧著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美石的手,已然酸麻不堪。
一定要讓學生讀后想一想,這是我們培養(yǎng)悟性的關鍵。
在學生思考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給他們一點點啟發(fā)。但絕不要輕易地把答案告訴學生。
比如:故事四中小男孩說的是分番茄,那么只限于“分番茄”嗎?故事五中講的“石頭”就只是石頭嗎?
對于故事四,可能有學生會回答也可以“分梨子”。
對于故事五,可能有學生回答也可以是“金子”
剛開始的時候也許他們想得比較膚淺,甚至可笑,不要緊,只要有開始,然后堅持下去,想,必有所得,想,必有所獲,堅持下去,必大有好處,而這好處絕不僅僅是反映在寫作上。
第三步就是在學生迷茫的時候給予點撥。
佛教禪宗最講究“悟”,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透過自身修證,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后悟道。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方法。
讓我們欣賞幾個禪宗故事:
故事六
放 下
兩位禪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里躑躅不前。由于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睅熜终f罷,把少女背了起來。
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師弟繼續(xù)前進。
師弟跟在師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為什么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
“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xiàn)在還掛在心上?”
相比之下,師兄要比師弟悟性高得多,在他心里放下的恐怕不只是“美麗的少女”,而是更多更多。而師弟只記住了“戒律”的條文,完全沒有領悟佛法的真諦。
故事七
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學里教授禪學的教授來請教南隱禪師,什么是禪。
南隱禪師以茶相待。他將水注入來賓的杯中。杯子滿了,南隱禪師好像沒有發(fā)覺,他繼續(xù)往杯子里注水。
望著茶水溢出杯來,滿桌都是,教授忙著用紙巾拭水,并對南隱禪師說:“杯子滿了,茶水已經(jīng)漫出來了,禪師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停下來。
“你就像這杯子,”他微笑著說:“你的頭腦里裝滿了你對禪的看法和想法,卻來問我。如果你想讓我說如何是禪,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來啊。”
南隱禪師無疑是教人的高手,他用“杯子”和“水”來打比方,啟發(fā)教授要想學到點什么首先應該怎么做。
故事八
放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際,他拉住了半山腰處一根橫出的樹干,人吊在半空,但崖壁光禿且高,爬不回去,而下面是崖谷。樵夫正不知如何是好,一老僧路過,給了他一個指點,說:“放!”
“放”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嗎?放手就一定能活命嗎?比較“放”與“不放”你覺得哪個好一點?從故事中我們受到什么啟發(fā)?
教師應該適時地給學生一點啟發(fā)和引導,只是不要說得太急,太透。一定要在學生充分思考之后仍不得要領的時候講,要在學生最想知道的時候講;要講得半透不透,留有余地,要像故事里的禪師那樣,循循善誘。老師可在三個方面進行啟發(fā)和引導:
1. 多想“怎么樣”。當我們看到一種現(xiàn)象的時候多想幾個“怎么樣”,比如:一滴水不起眼,多了以后會怎么樣,少了之后會怎么樣。瓦特看到蒸汽將壺蓋沖起,就想蒸汽多了會怎么樣,于是發(fā)明了蒸汽機。少了呢?荀子看到小河里的水,就想到“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愚公面對兩座大山,別人都認為沒法辦,可他要與家人“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他想到了堅持下去會“怎么樣”:“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前面故事一里的老頭也是多想了幾個“怎么樣”故能逍遙自在,安度晚年。在變中思考,會使我們思路打開,眼界大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都是這樣思考的結果。
2.多想“ 為什么”。當我們看到一種現(xiàn)象的時候多想幾個“為什么”,比如故事三里說到的亞歷山大和買貓的“同事”都是多想了幾個“為什么”。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避髯訉ψ约河^察到的現(xiàn)象也在不斷地問“為什么”。 有人曾問過愛迪生“你發(fā)明電燈,經(jīng)歷了1600次的失敗,怎么能堅持不斷試下去的”。愛迪生不認為是失敗,卻認為是成功,這是為什么呢?他說“這1600多次的試驗證明了1600種方案行不通,讓我知道了1600中東西不適合做燈絲,這也是一種成功。”他運用了反向思維。
3. 多想“是什么”。當我們看到一種現(xiàn)象的時候多想幾個“是什么”。比如故事七里說的“杯子”和“水”只是“杯子”和“水”嗎?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就只是“狼”和“小羊”嗎?他們還可以是什么?故事六里和尚師兄放下的只是“美麗的少女”嗎?她還可以是什么?由“看什么是什么”,到“看什么不只是什么”,是認識的提高,是感悟的加深。
請讀:
威靈頓將軍與蜘蛛結網(wǎng)的故事
在拿破侖帝國時期,法蘭西與歐洲發(fā)生了連綿數(shù)年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拿破侖大軍橫掃整個歐洲戰(zhàn)場,迫使其余歐洲國家結成歐洲同盟,共同對付拿破侖。當時,指揮同盟軍的是威靈頓將軍。
威靈頓指揮的同盟大軍在拿破侖面前一敗再敗。在一次大決戰(zhàn)中,同盟軍再次遭受慘重的失敗。威靈頓殺出一條血路,率領小股軍隊沖破包圍,逃到一個山莊。在那里,威靈頓疲憊不堪,想到今天的慘敗,頓時悲從心來,想自殺--一死了之。
正在愁容滿面、痛恨不已時,威靈頓發(fā)現(xiàn)墻角有一只蜘蛛在結網(wǎng)。也許是因為絲線太柔嫩,剛剛拉到墻角一邊的絲線,經(jīng)風一吹便斷了。蜘蛛又重新忙了起來,但新的網(wǎng)還是沒有結成。
威靈頓望著這只失敗的蜘蛛,不禁又想起自己的失敗,更加唏噓不已,多了幾份悲涼。但蜘蛛并沒有放棄,它又開始了第三次。威靈頓靜靜地看著,心想:蜘蛛啊,別費心思了,你是不會成功的。蜘蛛的這次努力依然以失敗而告終,但它絲毫沒有放棄的意思,又開始了新的忙碌。它就這樣來回忙碌著。
蜘蛛已經(jīng)失敗六次!霸摲艞壛税?”威爾頓感動地想。但是蜘蛛沒有,它仍舊在原處,不慌不忙地吐出絲,然后爬向另一頭。第七次,蜘蛛網(wǎng)終于結成了!小蜘蛛像國王一樣護著它的網(wǎng)。
威靈頓看到這一切,不禁流下了熱淚,他為蜘蛛的越挫越勇、永不放棄的精神而深深地感動了。他朝蜘蛛深深地鞠了一躬,迅速地走了出去。
威靈頓走出了悲痛與失敗的陰影。他奮勇而起,激勵士氣,迅速集結被沖垮的部隊,終于在滑鐵盧一戰(zhàn),大敗拿破侖,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威靈頓眼中看到的不是蜘蛛結網(wǎng)而是一個屢敗屢戰(zhàn)最終取得勝利的將軍。他悟出了每一次失敗與挫折都會使一個勇敢的人更加堅定。他悟出了失敗會讓人發(fā)憤圖強,經(jīng)歷了失敗的痛苦,我們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才能感受到了自己真正的力量。
牛頓說過:如果你問一個善于溜冰的人怎樣獲得成功,他會告你說,跌倒了爬起來,這就是成功。
孺子驅雞
孺子驅雞者,急則驚,緩則滯。方其北,遽要之,則折而過南 ;方其南也,遽要之,則折而過北。迫則飛,疏則放。志閑則比之,流緩而不安則食之。不驅之驅,驅之至者也,志安則循路而入門。
譯文:
一個在那里趕雞的書呆子。他追得急了,雞受驚亂竄;趕得慢了,雞又停住觀望。雞剛要向北,他突然攔截,雞便掉頭跑到南邊去了。雞剛要往南,他又一攔,雞又回身向北跑去。當他迫近時,雞就撲打著翅膀飛去,當他遠離時,雞又漫不經(jīng)心地隨意走動。應該是在雞安閑的時候,接近它。當雞徘徊不定,神情不安時,用食物去喂它。不要硬趕而去誘引,才是趕雞的最好方法,雞安詳不驚,自己就會順路回家。
會讀的看門道,不會讀的看熱鬧,治國者睹孺子之驅雞而見御民之術。
處處留心皆學問,處處留心皆可悟,庖丁解牛而見養(yǎng)生之道,郭橐駝種樹而見教育之道,威靈頓見蜘蛛織網(wǎng)悟勝負之道……所有的高人都在教我們這樣去悟!
我們可以從一幅書畫作品中悟,我們可以從一個相聲小品中悟,我們可以從一種自然現(xiàn)象中悟,我們可以從一種生活習慣中悟……由不悟到漸悟,由漸悟到頓悟,終成悟中高人。
讓哲言助我們思考和感悟
哲理是關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含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是哲人思考的結晶,讀這些哲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感悟。比如:
孤獨是擺脫不良交際的一劑良藥
任何得到都是以失去為代價
在一條不適合自己的路上奔波,就如同穿上一雙不合腳的鞋.
走得太急會錯過最美的風景
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收獲,但是,每一次收獲都必須經(jīng)過努力。
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彎腰。
天使之所以會飛,是因為她們把自己看得很輕。
人生如果錯了方向,止步就是進步。懸崖勒馬,為時未晚;船到江心,補漏已遲。
如果才華是一把刀,那么勤奮就是磨刀石
驕傲,是斷了引線的風箏,稍縱即逝;自卑,是剪了雙翼的飛鳥,難上青天。
為養(yǎng)成多思的習慣,可鼓勵學生將自己零星斷續(xù)的思考寫成“斷想”記錄下來。比如我對快樂的思考:
快樂是給愛美的人準備的,美是給會欣賞的人準備的。世界上不缺乏美的東西,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世界上不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缺乏愛美的心靈。
快樂來自寬厚的宅心。心放寬一分,快樂就多一分;心放寬十分,快樂就多十分。
樂于把自己的快樂分給別人的人,他的快樂就綿長、久遠。
助人樂者自樂。
快樂是和煦的陽光,快樂是新鮮的空氣,朋友,快快打開門窗讓快樂進來!
快樂有時是一個調皮的小孩,他跟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尋找快樂的過程是甜蜜的、幸福的。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只要追尋,我們總能趕上春天。
你喜歡玫瑰,就不能只喜歡它的花不喜歡它的刺,否則你就不是真的喜歡玫瑰,因為沒有了刺,玫瑰就不再是玫瑰;你喜歡魚,就要喜歡水,因為離開了水的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魚,它只是盤中的佳肴。
天覆蓋著我們,地承載著我們,天地于我們有恩,我們應該謝天謝地。我們不能在刮風下雨的時候怨天,我們不能在地塌地陷的時候怨地。應該多想一想我們?yōu)樘斓刈隽耸裁。懂得感恩的人是快樂的人?/p>
快樂之門不會對追求者緊閉,它常常是虛掩的,只需我們輕輕一推。
快樂不難,難的是清除煩惱;清除煩惱不難,難的是不自尋煩惱。一個人如果不自尋煩惱,他的煩惱就少了百分之八十,而快樂會多許多倍。
什么叫自尋煩惱 ?自尋煩惱就是在孔雀開屏的時候轉到孔雀的屁股后面看。當然這樣欣賞孔雀的人不多,但這樣處理事情的人卻不少。
這些零星的思考不深刻不系統(tǒng),但漸漸積累的多了,自己對快樂的認識也就深了,而悟性就是在這樣的不知不覺中提高的。
悟性高的人認識深刻,分析透徹,見解獨到,構思巧妙。
請看:
月亮也曾是個賊
周志鵬
月亮曾被無數(shù)文人墨客贊美過。月亮明亮柔和,的確很美。但這光卻不是它自己的,而是從太陽哪兒“偷”來的。
月亮從未自己發(fā)過光。
不錯,月亮也曾是個“賊”,但人們并不恨它,嫌它,怨它欺世盜名,反而愛它,重它,寫文章來贊美它。李太白“舉杯邀明月”,蘇東坡“把酒問青天”;邊防戰(zhàn)士思鄉(xiāng)時也唱“十五的月亮”……難道人們真?zhèn)尾环謫幔?/p>
其實月亮的美在于它不僅僅充當了“反光鏡”的角色。
陽光熱烈、耀眼,充滿陽剛之氣,而月亮把它變得含蓄,皎潔,充滿溫柔。于是人們便稱之為“月光”,而不是什么“反射的陽光”。只有這月光,才會使太白“疑是地上霜”,如果換了“舉頭望太陽”,它是絕不會產生“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情懷,月光有了陽光不可代替的價值,月光的地位也便得到了認可。
把別人的東西拿來賦予它新的特點,這東西也就成了自己的了。所以月亮不是賊。
我曾想,如果我對一個美國人提起茶道和圍棋,他會以為我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
我們已被別人拿走了許多,現(xiàn)在該是我們學習月亮的時候了。
月亮人人都見過,可誰能把它和“賊”聯(lián)系到一起?又有誰會把它和改革開放聯(lián)系到一起?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認識之深悟性之高了。
湯久長
[玩轉作文之六玩轉作文之六--悟性的培養(yǎng) 作文指導]相關文章:
1.玩轉電磁鐵課件
3.作文課指導教案
4.看圖作文指導課件
10.小學生寫事作文指導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