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市七中(職教中心高中部) 槐艷華 062450 13832718880
【教學內(nèi)容分析】
這個單元指導學生學習唐代詩歌。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發(fā)展到唐代,迎來了一個巔峰時期。詩體完備,名家輩出,風格多樣,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李白的《蜀道難》想象奇特,筆墨縱橫,有如大匠運斤,凜然成風。一方面它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的作品風貌,從而讓我們感受到時代與文學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通過引導學生誦讀、鑒賞《蜀道難》,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會閱讀其他唐詩作品。
【學情分析】
《蜀道難》是一個樂府舊題。在行文上它不像格律詩一樣以對偶句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這就增加了誦讀時情感把握的難度。高中的學生在思想上漸漸向成熟,但在表達上卻向了封閉。而閱讀鑒賞詩歌卻需要學生主動誦讀,主動探究,在這一點上,詩歌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現(xiàn)了矛盾。
【教學設(shè)想】
針對學生對誦讀古詩的畏縮情緒,我決定以兩條主線貫穿全課。(一) 從把握情感、掌握停頓、理解內(nèi)涵三個有著層層遞進關(guān)系的角度指導學生如何誦讀和感受詩歌。(二)梳理分分析《蜀道難》的句法特點、主旨情感和表現(xiàn)手法上的特點,探究李白對樂府舊題詩的創(chuàng)新和超越,進而探討李白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在授課過程中,采取聽讀、賞讀、美讀等誦讀方式來把握詩歌,讓學生從多方面接受朗誦這一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進而能夠主動的去誦讀。這樣既起到引導學生敢于誦讀的作用,又能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詩歌。
【教學目標】
1.基礎(chǔ)知識目標:反復誦讀,感知詩歌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情感主旨。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詩歌的章法、意境、聲韻及想象、夸張的藝術(shù)特色。
3.情感培養(yǎng)目標:感受詩的的意境美、聲韻美,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 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lǐng)會詩歌循環(huán)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jié)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shù)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2、 點撥法。
3、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 多媒體影音。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設(shè)計】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唐之韻》中關(guān)于李白身世的片段
教師導入:
李白,中國詩壇上最為輝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在他五彩繽紛的山水詩中始終閃爍著奇異的靈光。他眼里的黃河,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眼里的長江,是“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筆下卻是“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險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根本談不上壯觀的廬山瀑布,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氣讓神思在時空之中毫無拘束地游行。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游《蜀道難》。
二、美讀欣賞,入境。
在不朽名篇《蜀道難》中,他憑借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象和超凡脫俗的生花妙筆,向世人詮釋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層次。讓我們先來聽一聽千年前的古人面對大自然發(fā)出的詠嘆。(播放配樂朗誦帶)
三、《蜀道難》解題:
《蜀道難》原本是樂府舊題,屬于《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歌曲的內(nèi)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
《樂府解題》:“備言蜀山之阻! (PPT展示)
四、初讀感知,明意。
詩非讀不能明其意也,請同學們放松地、縱情地朗讀全詩,讀準音讀,理解內(nèi)容。
1、學生就字詞質(zhì)疑,教師釋疑。
2、指名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五、朗讀指導:
1、 教師指正個別易讀錯的字音。
2、 提問學生:朗讀應注意的要素。
朗讀要素:節(jié)奏快慢、停頓、語調(diào)、輕重音等。(PPT展示)
3、 以首段為例,教師示范并指導朗讀。
“噫吁嚱……難于上青天“這兩句統(tǒng)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diào),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班嬗鯂健笔求@異之辭!拔!薄案摺,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昂酢薄霸铡,皆可有延長音!笆竦乐y”,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diào)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diào)讀!靶Q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后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边@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嘆調(diào)誦讀!吧嫌小倍鋸牟煌嵌日故臼竦赖母琶玻x得慢些,使聽者產(chǎn)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沖波逆折”二語上!包S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后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后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shè)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并作較長停頓。
4、學生再讀
六、問題研討:
1、《蜀道難》為樂府舊題,本為寫行旅之艱難。李白作為唐人再寫舊題,是簡單的再重復還是另有創(chuàng)新之處?
李白詩歌的最高建樹就是樂府舊題詩歌的創(chuàng)作。我們能借助于本詩的學習,以了解李白這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對樂府舊題詩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2、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導。
(讓學生結(jié)合初高中以來所學過的樂府詩歌,進行比較分析。)
3.成果展示:
4.教師總結(jié):
第一處創(chuàng)新:句法的推陳出新。
樂府詩歌,尤其是初唐以來,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詩,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種句法混合運用,成為一種雜言體。大量使用散文化詩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奔放的語言風格。這是繼承了楚辭和漢樂府的傳統(tǒng),加以推陳出新。句式的創(chuàng)新,有利于情感抒發(fā)的自由和變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羈,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靈魂。(PPT展示:)
七、再讀文本,淺探主旨。
1、學生分組,再次朗讀。
2、教師提問:本詩題為“蜀道難”,此道到底有多難?詩人運用什么手法把蜀道之艱難表達淋漓?
詩人運用比喻和反復手法,直接抒發(fā):“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PPT展示)
3、教師提問:蜀道之難的具體體現(xiàn)為哪兩個關(guān)鍵字?
“高、險”(PPT展示)
4、學生小組合作,從“高、險”兩個方面分析本詩內(nèi)容。
5、教師指導總結(jié):(PPT展示:)
6、教師提問:本詩主要寫蜀道之高險,目的何在?只是單純的以寫景為目的還是另有他意?
7、學生討論,請個別學生談談看法。
8、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chǔ)上,教與學生“剝皮抽筋”讀法。
讓學生劃出文中抒情、議論的句子,并組成一詩。
9、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詩的骨干句子集中起來: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問君西游何時還?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詩歌主旨:贈別友人入蜀,對友人去蜀地的憂慮和惜別之情。
胡震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
(PPT展示)
10、教師總結(jié):
第二處創(chuàng)新:主題的現(xiàn)實意義。
本詩雖是引用樂府舊題,詩的內(nèi)容依照傳統(tǒng)的題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現(xiàn)著充沛的時代精神,有著針對現(xiàn)實的主題。
八、課后作業(yè):
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評注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煉字、修辭等,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
【板書設(shè)計】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y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fā)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ㄉ杲洌 ⑷藨K景(三嘆無奈作罷)
【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教學要點:通過誦讀品評賞鑒,賞析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品味李白的詩風。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二、導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分析,我們對這首詩歌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們一起鑒賞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
三、研讀探討詩歌的藝術(shù)風格
1、學生分組研讀,合作探究,教師巡回指導。
2、學生展示成果。(PPT展示)
3、教師總結(jié):
(1)本詩用了大量的散文化的詩句,字數(shù)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長的奔放的語言風格,詩歌的用韻,也突破了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的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
詩人創(chuàng)造性的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jié)尾各出現(xiàn)一次。這不是簡單的重復,因為它每一次出現(xiàn)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nèi)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chǎn)生一嘆之不足,再嘆之不足 而至于三的感受。
(2)變幻莫測,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詩人設(shè)想自己沿著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边@是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情形。--這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后一幅:是詩人從星星中穿過,有時還好奇的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么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shè)想游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凄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diào)是變了,也表現(xiàn)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边@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著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峰絕壁,砯崖轉(zhuǎn)石,都會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云“其險也如此”。
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xiàn),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上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總而言之,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靈活的章法,宏偉的氣象,深刻的主題。
2、奔放的感情,豐富的夸張,新奇的想象,杰出的浪漫主義手法。
3、打破傳統(tǒng),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奔放的語言風格,用韻極盡變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殷璠)
四 、美讀整合
1、指名三個學生伴隨著音樂朗讀詩歌,整合對詩歌內(nèi)容情感的感悟。
2、師生合作朗誦全詩,品味詩歌飄逸豪放、流轉(zhuǎn)自然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章法、意象、基調(diào)及其藝術(shù)風格。(老師讀主旨句及其副句,學生讀其它)
五、布置作業(yè):
1、比較《蜀道難》和《劍閣賦》的異同。
2、拓展訓練:讀李白《送友人入蜀》。鑒賞自己喜歡的詩句,品味詩歌的意境,簡要評析這首詩運用的主要藝術(shù)手法。
六、教學反思:
與學生共同誦讀和研討完《蜀道難》后,,我頗有心得。整個課堂教學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體現(xiàn)得不夠明顯,很大程度上還是由老師牽著走,如何讓學生更自覺地自我探究,這也是我課后思考的問題。
另外,詩歌語言具有含蓄美和音樂美,讀來上口,聽來悅耳,很適合誦讀。為了使學生深刻領(lǐng)悟詩歌深邃的意境,品味詩歌語言的優(yōu)美,感受藝術(shù)美的熏陶,我在設(shè)計這一課的學案時,注重了誦讀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包括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節(jié)奏,感知文意)、品讀(了解背景,披文入情,探究感悟)、誦讀(試運用朗讀技巧,讀出對本詩思想內(nèi)容的獨特感受,要求做到聲情并茂)多個環(huán)節(jié),從而引導學生領(lǐng)略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風格特點,深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注重了對學生閱讀主體性的激發(fā),學習效果良好。本課也有明顯的不足,比如對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指導上不夠深入;在學生展示過程中,對于詩歌內(nèi)蘊的涵詠品味不夠等等。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對這一藝術(shù)的追求永無止境,而對于如何引導學生更有效地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模式的摸索需要繼續(xù)努力。
葛家
[《蜀道難》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