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是西晉這一亂世中的一位杰出詩人。他的詩歌魅力獨特,不僅征服了同時代的許多讀者和詩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詩人與詩論家的贊許。然而由于生不逢時,出身寒門,一位才華橫溢且極有抱負的志士,就只能做“郁郁澗底松”了,《擬行路難》(其四)就是的吐“郁”之作。
自從先秦時期以來,孔子社會責任感和功利意識最為強烈,由他建立起來的儒家學說體系所表現出的政治實踐精神最為鮮明。儒家堅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要求讀書人“立功”“立德”“立言”,清楚地說明了政治服務應當是個人道德的自然生發(fā)。從孔子開始,中國知識分子對于自己所承擔的使命和所要走的道路,有一個自覺的、普遍的認識,就是要求參與社會政治實踐,積極入世,在促進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方面積極進取,有所作為,有所貢獻,有所成就。
西漢武帝以后,官僚多以經術起家,他們授徒講學,門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種社會力量,其子孫承家學,繼續(xù)為官。久而久之,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為官的大姓豪族。魏晉南北朝時,選官專看家世聲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狀況,由大姓豪族發(fā)展而成的士族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他們通過互相聯姻構成一個貴族統治階層,制訂或形成一整套維護自身等級特權的門閥制度;按門第、品位的高低,分享政治上、經濟上種種特權。在這種制度下,家世成為衡量身份的最高標準,只有那些祖上有人做過大官,而且代代相繼為大官的人才被歸為士族。
森嚴的門閥等級制度,造成了一大批不學無術的奢侈淫逸之徒,他們往往占據著朝廷的主要職位,而象鮑照這樣的寒門出身的弟子,常常不甘于自己低下的地位,迫切地想憑借自己的才智,在上層社會找到一席之地!赌鲜贰繁緜鬏d:(鮑)照嘗謁臨川王劉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于是奏詩”。但在豪門士族的壓抑下,他“有志難獲騁”。自步入仕途后,就一直沉淪下僚,常常是在貧病交迫之中艱難度日,正如錘嶸所說的“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詩品》卷中)。
漫漫求索而不得,鮑照將滿腔的愁悶之情與怨憤之氣迸發(fā)為詩,他的許多詩歌表現的就是其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和寒門之士飽受壓抑的痛苦,其中充滿對門閥社會的極力抗爭,代表著寒士的強烈呼聲!稊M行路難》(其四)就是代表。詩歌在平淡的外表下蘊含著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在這一點上,李白與鮑照非常相象。這也許就是杜甫拿“俊逸鮑參軍”來形容李白的原因吧。
巨東濤
[俊逸鮑參軍郁郁皆寒門(人教版高二選修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8.郁郁蔥蔥造句
10.高二語文備課組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