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经典一区,日韩a免费,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观看,日韩一区国产二区欧美三,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国产免费一级视频,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孔子、孟子:學問之道,古之學者為己

發(fā)布時間:2016-8-26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連云港外國語學校高三語文備課組 陸洋

古之學者為己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飽、食好,居住環(huán)境不追求舒適,居住環(huán)境較好的話會有一種依賴性,會對個人修養(yǎng)道德沒有幫助反而使自己變得很懶惰。做事、對工作要勤勞、敏捷、認真,而且要小心說話,俗話說得好:“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讓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樣?鬃诱J為好學,首先學業(yè)要精于是得勤奮,學會居安思危。這樣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說的那樣。

說明學問的道理,并不是只讀死書,而是注重現(xiàn)實人生中的作人處世。

  孔子說生活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滿足奢侈的要求。與“鄉(xiāng)黨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態(tài)度,作人的標準是相通的。 “居無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適當,能安貧樂道,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貪求過分的享受。這兩句話的意義,是不求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而重視精神生命的升華!懊粲谑露饔谘浴保艘磺胸熑,一切應(yīng)該做的事,要敏捷--馬上做!吧饔谘浴,不能亂說話。 “就有道而正焉”,這個“道”就是指學問、修養(yǎng)。那么那里叫“有道”呢?古人的書本,書本上就是“有道”,從書本上去修正作人做事的道理,這個樣子就叫作好學。

【感想】

這句話可謂與我們現(xiàn)代人的追求是反過來的,我們的教育制度現(xiàn)在給大家的教育就是讀好書才能有好職業(yè),不斷拿學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帥哥?)買房買車”,這也是現(xiàn)實的,能拿在手里的。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我們的一生,終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質(zhì)追求和感官享受終有限,而精神的升華才是人生的最終之道。外在的追求會導(dǎo)致沖突緊張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華卻會呈現(xiàn)心理的平安與人生的順遂。并不是把兩方面矛盾起來,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無限的寬裕,而物質(zhì)的追求,實在會讓生命總是緊張煩惱。

我們從小到大,都知道何為道德何為不道德,佛法教育更讓我們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實際上,我們會說:那是多高的境界,我們做不到的。不對!你相信這個道理嗎?如果你說你信,你相信道德,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現(xiàn)在馬上做,馬上放下,那些煩惱不是馬上就沒了嗎?這就是“當下即是”的道理。你能馬上放下了,就能夠時時放下,因為你已經(jīng)領(lǐng)會到放下的快樂。這就是“敏于行而慎于言”的道理。學問,只有學之而正己行,馬上、時時修正自己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學問,才是人生進步與升華之路,否則明白再多道理,也只是頭腦里的邏輯思維,和自己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就是,一切學問并沒有什么高明,用在自己身上,“知行合一”。

一次,一位記者采訪美國前國務(wù)卿鮑威爾時,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鮑威爾想了想說:“我成功的秘訣是:急事慢慢的說;大事想清楚了再說;沒有把握的是不要說;傷害人的事堅決不說;沒有發(fā)生的事不要胡說,別人的事謹慎地說;自己的事怎么想怎么說;現(xiàn)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安貧才可以樂道,樂道重在行,行動是金!鮑威爾成功的秘訣是對“敏于事而慎于言”最好的詮釋。教師不僅要安貧樂道,管理好一個學校,一個班級,鮑威爾的話無不給我們教師以啟示。

【原文】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這句話有兩種解釋。

一、攻,解釋為“治”,引申為研究的意思。這里,異端解釋為“他技”,就是和大道不同的那些小道。已,當“矣”解。那么這句話總起來理解為:光研究那些小技,是有害的啊。

二、攻,當攻擊講。異端,就是彼端,就是經(jīng)典倫常的對面,也就是指離經(jīng)叛道的東西。而已,則做“停止”講。連起來的意思就是:攻擊那些異端邪說,那么禍害就可以消除了。

【感文】基本上,銷售經(jīng)理都是很有自信的人,這種自信可以影響到客戶,影響到銷售代表,對提高公司政策的執(zhí)行,有很大幫助。但往往有些人,會從自信變得很執(zhí)拗,愛鉆牛角尖,也就是專注“異端”。銷售經(jīng)理在業(yè)務(wù)中一定要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最后公司決定了,老板拍板了,就要放棄自己的想法,服從并貫徹公司的決定。還堅持自己的想法,就是專注“異端”,會給自己、給公司惹很大的禍害。

大師的理論也不能盡信,尤其是西方的營銷方法,如果照搬到中國,就可能不是真理而是“異端”了。所以要多聽、多想、多聯(lián)系實際,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好的策略,否則它們可能變成禍害。

【管理譯文】 “思路偏激,盲目接受別人的想法,就容易被誤導(dǎo),禍害自己!

【分析】這句話有幾個難以統(tǒng)一認識的地方,使對它淺譯的意思也有所不同。

異端,詞義是固定的,古今是統(tǒng)一的,沒有變化,就是指新產(chǎn)生的不同于過去認為是正統(tǒng)的被社會確立的認識和觀點、主張。

攻,是進攻的意思。但是,由于主語不明確,怎樣進攻和為什么進攻就有待商榷了。

因此,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向異端發(fā)起進攻,消滅異端,是敵對關(guān)系;一種是接近異端,認識和理解異端,是友好關(guān)系。

已,有兩種解釋,一種把它看作是已經(jīng)的已,是開始和進行著的意思;一種把它看作是而已的已,是完結(jié)了的意思?鬃釉谶@里怎樣用,后人非孔子,孔子在這里又沒有說明,我們在這里又找不到可以印證的可靠根據(jù),是不能自以為是的。所以,兩種淺譯都有道理,可以考慮:1,進攻消滅異端,它的禍害作用就完結(jié)了:2,攻讀和研究異端,它的禍害就產(chǎn)生和開始了。對于“已”,還有一種說法,說它是“矣”字,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論語》多有“矣”字出現(xiàn),怎么就只有這個地方使用了“已”作為語氣詞“矣”出現(xiàn)呢?這種說法的可靠性是不足的,所以,不應(yīng)該考慮。

說到這里,就再次提及“也已”的問題。在這里,它們都不是沒有意義的語氣詞,而應(yīng)該看作是實詞。就和現(xiàn)在的“了”一樣,在許多地方不是語氣詞,而是實詞。比如,了了,吃了飯了,了解等等。也和已結(jié)合在一起,“也”就成為“也就”的“也”,所以,“也已”,就是“也就開始”或者是“也就完結(jié)”的意思,和“攻”的意思遙相呼應(yīng),產(chǎn)生變化。但是,不管怎樣解釋,這兩種意思都是不正確的。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同是小范圍的,差異是無處不存在的。正是因為千差萬別,世界才成為非常有生氣的世界,才有發(fā)展和進步。

所以,異端的存在才是合理的,問題是,怎樣合理的處理異端之間的關(guān)系。老虎對人類來說,是夠異端的吧?但是,沒有老虎的存在,世界的生物就沒有了平衡。在孔子的那個時代,統(tǒng)治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規(guī)定了一條所謂的正道,要勞動者接受他們的壓迫和剝削,就是不顧勞動者的利益。任何不同于這種“正道”的認識和觀點、主張都被看作異端而予以排斥和鎮(zhèn)壓?鬃邮沁@種“正道的維護者。所以,他在魯國不及隨時個月,就殺了少正卯。實際上,焚書坑儒的源頭在孔子那里。他把不同意見和認識、主張看作洪水猛獸,是禍害,以求周朝的制度永遠存在下去,那不是白日做夢嗎? 不管怎樣說,任何異端都有存在的充足理由,只要它不侵害其他方面的利益。反過來,任何“正道“只要”侵害任何一個方面的利益,就沒有存在的任何理由,不管你把它說得如何神圣都不行,滅亡就是它的歷史命運。人類社會更加如此。你想想,吸煙的氣味影響了他人,還正在遭受攻擊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歷史的必然。滅亡就是自以為是而不顧及他人天賦權(quán)利和利益的人的下場。周朝滅亡了,孔子還是在為恢復(fù)周朝的制度奮斗,把不同于周朝的制度和思想主張視為異端,不允許存在。他在年界七十之際還在為自己能夠完全遵照周朝制度辦事自豪:“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距!笨墒,這種做法是徒勞的,無濟于事的,周朝的制度最后滅亡了,他所謂的異端成為主流,統(tǒng)治了中國社會。所以,他的信奉者和追隨者大罵秦始皇。漢朝滅亡了秦朝,并沒有恢復(fù)周朝的制度。在漢高祖和漢武帝給了儒生一定的地位之后,儒生就不堅持恢復(fù)周朝的制度,不“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了,高興地投入了漢朝新興貴族的懷抱。這是儒家信念的巨大變化的開始,能夠和“異端”和平共處了。儒家在后來變化越來越大,不斷能夠和異端共處,而且能夠和侵入的外族共處,俯首稱臣,并且忠于他們。這是儒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改變他們的信念。到現(xiàn)在,儒家基本上已經(jīng)把孔子的區(qū)別其他學說的最根本的思想拋棄了,留下的基本上是各家學說都能夠接受的東西,甚至許多已經(jīng)有了絕對和孔子原來根本不相同而是相反的思想。比如,孔子的弟子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痹缫迅淖兞。和,不是以周禮為主,而是以人民為主,建立的和諧社會是保護人民利益的和諧社會。儒家隨著社會的進步也進步了?梢韵嘈,在社會不斷的進步中,儒家的孔子思想越來越少,進步的思想會越來越多,成為一個基本上有別于孔子思想的儒家,是一個在前進在變化的儒家。

【小思】第一個解釋的意思,和“君子不器”相去不遠。在魏晉以前,以這種理解占據(jù)上風。

第二個解釋,好像是從何晏開始,并逐漸的占據(jù)了市場。到唐代韓愈在攻擊佛教的時候,就以“異端”指之。至朱熹引用了何晏的解釋后,就成為官方的權(quán)威解釋。我們來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對這句話的闡述:“攻,如攻城。已,止也。攻去異端,則邪說之害止,而正道可行也!边@里的異端,完全等于今日所說的異端邪說。且不說哪個說法是孔子本意,就影響而言,后者明顯要大的多。以至于我們今天對異端的理解,就是歪門邪道,除之而后快。從秦朝的“焚書坑儒”,就開始了文化專制,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更是影響至深,最后以至于清朝的“文字獄”,萬馬齊喑。 這個思想的錯誤之處在于,何為異端,何為正道,標準是什么?裁判是誰?裁判都是以為自己是對的,如果自己能意識到自己思想錯誤,早就改了不是?所以,這個裁判的標準總是拿自己的利益。就拿朱元璋為例。他算行伍出身,沒受過啥正經(jīng)教育。做了皇帝之后,也就常附庸風雅,學學孔孟之道。這一學不打緊,讀到《孟子》就有麻煩了,《孟子》里面頗有些如“民為貴,君為輕”、“君視臣為寇仇,臣視君為獨夫”之類的話,朱領(lǐng)導(dǎo)于是大怒,立馬就要褫奪了孟子的“亞圣”頭銜,遷出孔廟,流落街頭。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老朱最后總算同意搞一本《孟子節(jié)文》,把這些“異端”一概刪除,儼然一“潔本”。就算”正道“,也要是符合皇家的”正道“也,這就是本質(zhì)。呵呵,實在頗有諷刺意味。

同學們,讓我們再來復(fù)習一遍偉大的伏爾泰的這句偉大的話--“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利!”我相信,正因為有這樣的啟蒙者,人類才得以走到今天。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評析】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dǎo)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管理者對下屬的培訓(xùn)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激發(fā)起他們學東西的想法。喜歡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的培訓(xùn)才最有效。培訓(xùn)講師在上課時,他的首要任務(wù)是調(diào)動學員的學習熱情。讓學員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那培訓(xùn)就成功了,學員就成長了。

【讀解】無論是學習還是進德修業(yè)等等,這都是三種不同的境界:知 道--喜好-一樂在其中。

“知道”偏重于理性,對象外在于己,你是你,我是我,往往 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所以,當需要我們身體力行進行實踐 的時住,往往難以做到。比如說我們都“知道”鍛煉身體很有好 處,很有必要,但要天天早上起來堅持鍛煉身體,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喜好”觸及情感,發(fā)生興趣。就像一位熟識的友人,又如他 鄉(xiāng)遇故知,油然而生親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于我,相交雖融融,物我兩相知。比如說我們很多人都會說自己“喜好”看書,這是確實的,但‘各好”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數(shù)人是“好讀書,不 求甚解”,這本測覽測覽,那本翻閱翻閱,覺得有些累了,扔在一 邊,明天再讀。這就是“好之者”,甚于“知之者”,但還沒有進 入“樂之者”的境界。

  “樂在其中”才是“樂之者”的境界。這種境界有一個最恰如 其分的詞語來形容,這就是“陶醉”。陶醉于其中,以它為賞心樂 事,就像親密愛人一樣,達到物我兩忘,合二而一的境界。比如顏回,住在貧民窟里,用竹籃子打飯,用瓜瓢舀水喝,人們都忍 受不了那種貧困,而顏回自己卻樂在其中。(《雍也》)又比如孔 子,發(fā)憤起來就忘記了吃飯,高興起來就忘掉了憂愁,甚至連自 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述而》)用當今時髦的話來說,這就叫做“太投入了!”

  很可惜,現(xiàn)在“投入”學習,“投入”修養(yǎng)自己的人都太少了,而多半“太投入了”的,是在麻將桌上,坐在那里居心叵測得很,那可真是達到了“樂之者”的境界!

  樂之者,不亦樂乎?

【評析】孔子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效果不一樣,自身的素質(zhì)固然是一個方面,更加重要的還在于學習者對學習內(nèi)容的態(tài)度或感覺.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對一門科目產(chǎn)生了興趣之后,自然會學得比別人好.記得初中時我害怕學英語,因為老擔心自己記不住英語單詞,誰知越擔心就越記不住,越記不住就越?jīng)]有自信.結(jié)果越學越差,越差越?jīng)]有興趣.走上工作崗位后,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得不再次學習英語,由于自己一方面克服了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建立了學習英語的自信,另一方面學好了英語立刻就有使用的機會,就多了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立刻激發(fā)了很大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結(jié)果居然順利地通過了全部的英語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甚至還在本市的英語演講中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實在讓人感嘆學習心態(tài)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是多么巨大.

我們再來看一下"上網(wǎng)".有些人上網(wǎng),是為了職業(yè),為了吃飯,不上網(wǎng)就領(lǐng)不到工資.這樣的人,對"上網(wǎng)"肯定很懂,也很在行,否則也沒有人會聘用他們.另外一種人是愛好"上網(wǎng)",有時上網(wǎng)查查資料,有時消遣一下,不像前一種為了工作不得不上網(wǎng),而是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另外還有一種人,是以上網(wǎng)為唯一的快樂的人,一天不上網(wǎng)就覺得難受,不上網(wǎng)就覺得什么也沒有意思.這就達到癡迷的程度了。上網(wǎng)達到癡迷的程度是應(yīng)該避免的,因為人畢竟還是要生活在網(wǎng)下,網(wǎng)絡(luò)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是如果我們學習某樣?xùn)|西也能達到癡迷的程度,還有什么學不會的呢

【原文】達巷黨人(1)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2)!弊勇勚^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

【注釋】 (1)達巷黨人:古代五百家為一黨,達巷是黨名。這是說達巷黨這地方的人。 (2)博學而無所成名: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來稱道他。

【譯文】 達巷黨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zhèn)ゴ蟀!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贊他!笨鬃勇犝f了,對他的學生說:“我要專長于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

【評析】 對于本章里“博學而無所成名一句”的解釋還有一種,即“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一藝之長以成名!背执苏f的人認為,孔子表面上偉大,但實際上算不上博學多識,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對此說,我們覺得似乎有些求全責備之嫌了。

【評析】 對于“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边@句話,有的翻譯成“孔子真?zhèn)ゴ蟀。∷麑W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贊他!,有的翻譯成“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一藝之長以成名!蔽矣X得這兩種翻譯都不很妥當。如果是因為“無法用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贊孔子”,與孔子是否偉大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那是稱贊的人表達上面有問題。如果說孔子居然沒有一藝之長可以成名,那又怎么能贊揚他偉大呢?所以個人覺得,只有孔子在各方面都堪稱專家卻又能不以某一方面的專家自居,才能顯出孔子的偉大。另外孔子以“駕車”和“射箭”來回應(yīng)是否有專長的問題,有人說這是表達了孔子的幽默,以開玩笑的方式來回應(yīng)這個問題。我覺得,孔子是以暗喻的方式表達了他真正的專長是在治理天下方面。所以“射箭”是暗喻“打天下的能力”,“駕車”是暗喻“管理天下”的才能。在孔子的時代,輔助君主們的文人人才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管仲那樣“射箭”的人才,一種是孔子這樣“駕車”的人才。由于當時短視的君主們更加需要和看重“射箭”的人才,所以孔子這樣“駕車”的人才只能到處碰壁。只有到了后代,君主們真正認識到了“駕車”人才的重要性時,孔子和他的學說才得到了重視。

【讀解】在《為政》篇里,孔子曾經(jīng)說過“君子不器”的話,要求君子不要像一個器皿一樣,只能派某一方面的用場,而應(yīng)該博學而才能廣泛。努力使自己成為能適應(yīng)各個方面的通才。在這里,借達巷人的口,使我們知道,孔子不僅是這樣要求別人的,他自己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這里牽涉到博與專的問題。這個問題仔細考究起來并不那么簡單,實際上,博與專不是可以如此清楚地割裂開而讓人選擇的。尤其是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一方面是分工越來越細,因而越需要專門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專業(yè)人才越來越需要有各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夠“!钡闷饋。所以,一方面的確如孔子所說:不要像一個器皿一樣,只能派一種用場,裝醬油就裝醬油,裝醋就醋。如孔子在這里聽到達巷人的話后風趣而幽默地所說的那樣,駕車就駕車,射箭就射箭。而是除了駕車,去一所駕校學兩個月拿一個駕駛執(zhí)照外,還要去學電腦,學英語,如此等等,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而多才多藝的人。但是,另一方面,沒有哪一方面的專長,或者說沒有一技之長,在今天的社會里也是寸步難行的啊,弄不好,就會成為人們所挖苦的“樣樣懂,門門瘟”,恐怕連一個稱心如意的工作還找不到呢,那就只有失業(yè)了罷。

  所以,更為理想的追求實際上不是“博學而無所成名”,而是要既博學又要有所成名。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又博又專,“樣樣懂,門門精”。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圣人其猶難諸?”恐怕連圣人也難以做到吧?又何況我們這些等閑之輩呢!

【原文】牢(1)曰:“子云,‘吾不試(2),故藝’。”

【注釋】 (1)牢:鄭玄說此人系孔子的學生,但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未見此人。 (2)試:用,被任用。

【譯文】 子牢說:“孔子說過,‘我(年輕時)沒有去做官,所以會許多技藝’!

【評析】 這一章與上一章的內(nèi)容相關(guān)聯(lián),同樣用來說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認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認自己是“天才”,他說他的多才多藝是由于年輕時沒有去做官,生活比較清貧,所以掌握了這許多的謀生技藝。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1)問于我,空空如也(2)。我叩(3)其兩端(4)而竭(5)焉!

【注釋】 (1)鄙夫:孔子稱鄉(xiāng)下人、社會下層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無知。 (3)叩:叩問、詢問。 (4)兩端:兩頭,指正反、始終、上下方面。 (5)竭:窮盡、盡力追究。

【譯文】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xiāng)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對此問題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啊。有鄉(xiāng)下人問我一些問題,我的腦子空空的。我詢問了那事情的正反、本末、始終,才把問題完全搞明白。

【評析】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只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xiàn)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鄙夫”指鄉(xiāng)村的人,周制以五百家為“鄙”,后也稱小邑、邊邑為“鄙”。世界上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對于自己缺乏的知識,就要學習,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也隨時修正自己錯誤的認識。博學如孔子自稱“無知”,正是學問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境界。俗語說:“半罐水叮當響,水滿罐不響!睍x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知識不足,因為他認識到世界知識之無窮盡,個人所知的確是太少了,對許多知識領(lǐng)域,對復(fù)雜的問題,任何一個個人,常常是無知的。所以我們要多聞多識:

【原文】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xiàn)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孔子說:“古代的學者學習為了充實自己,今天的學者學習為了沽名釣譽!

【評析】每看到孔子這種厚古薄今的話語,就感覺非常的不爽。他根據(jù)什么在古今之間畫以一條線,將古之學者與今之學者分成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他自己又屬于那種人?孔子類似的話語,多數(shù)都是毫無根據(jù)的信口雌黃、信口開河!你贊成“學者為己”就闡述“學者為己”的道理,你反對“學者為人”就批評“學者為人”的不是,沒有道理非得用“古之”、“今之”加以分類,這種一竿子打翻所有非古之學者的做法太無理、太霸道了。

【評析】古人對學習的目的究竟怎樣,我們不得而知,因此孔子這番評價古人的話是否正確我們也就無從判定.孔子時代的人們學習究竟是為了給人看 還是為了做官 還是為了提高自己 我們亦不得而知.根據(jù)合理的推想,如果說各種學習目的的人都有,應(yīng)該不會錯太遠吧.以我們今天的情形來看,我想為了生存而學習的人可能還是會占多數(shù)吧.尤其是在我們完全排除了生存的顧慮之前,在我們還沒有實現(xiàn)小康生活理想之前,為了生存而學習的人可能依然會占絕大多數(shù)。當然,學習的種類有許多種,在為了生存而學習的同時,也并不排除我們可以同時進行為了提高自己的學習,更多的時候,為了提高自己的學習,與為了生存的學習是并不矛盾的.至于為了給別人看的學習,或者說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學習,在我們這個日漸開放和寬容的時代,也應(yīng)該有其合理的一席之地.個人覺得,只要學習,總比不學習好,至于什么目的,往往是并不重要的.

【讀解】古今學者,學風有別。 為人為己,一字之差,經(jīng)渭分明:為己者,但求自我充實,盡 得風流,“人不知而不慍”,“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為人者,裝 腔作勢,借以嚇人,故作深刻博學,巧言令色以悅?cè)恕?圣人概括古今學風,是就一般情形而論。事實上,古代樹 林盡是為己,現(xiàn)代學者也不全是為人。無論哪個時代,總是為 人為己的學者都有,這也是我們應(yīng)該注意的。 更應(yīng)該注意的是你自己,學習到底是為人還是為己呢? 用我們做學生時的通俗的問法:到底是我要學還是要我學呢? 我要學是為己,要我學是為人。 說到底還是一個學習目的、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

【原文】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譯文】 孔子說:“面對著仁德(的事),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評析】 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guān)系的和諧,強調(diào)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xiàn)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評析】前面一段,孔子闡述了老百姓需求仁愛的迫切性,這一段強調(diào)了追求仁愛應(yīng)該“當仁不讓于師”。為什么要特別強調(diào)不能與老師謙讓呢?因為這牽涉到一個對老師的“敬”的問題。儒家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彼此之間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和彼此的制約。儒家思想認為對老師、前輩、長輩、上司,甚至對同輩等,都是應(yīng)該謙讓的,但是在追求仁愛方面,卻不應(yīng)該謙讓,而應(yīng)該當仁不讓。事實上,生活中或管理中,在許多事情上,我們都應(yīng)該是當仁不讓的。

幾十年前我曾經(jīng)有過一段在服裝廠當學徒的經(jīng)歷。當時我們一起被錄用的有十幾個人,于是工廠安排我們在一起為縫制好的出口燈芯絨短褲剪線頭,也就是做后續(xù)輔助工作。由于我是最后一個被錄用的,其他人比我先錄用好幾個星期了,所以他們彼此都很熟,一邊工作,一邊親熱地交談。我和他們不熟,又是好不容易才得當?shù)倪@個工作機會,因此一上班就認真工作,埋頭認真剪起線頭來,并很快就掌握了要領(lǐng),一是要剪得干凈,要把一條短褲上的所有線頭都剪干凈,其次是不能在剪線頭的時候剪破褲子。我之所以能有機會被錄用,是因為服裝廠接到了外貿(mào)訂單,并且交貨期非常急,所以才擴大招工,把我招進來的,并且現(xiàn)在每天晚上都加班趕貨。因此這促使我更加自覺地認真剪線頭了。于是很快就剪完了一包又領(lǐng)了一包。突然,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xiàn)了。坐在我對面的一位漂亮女工突然熱情地朝我打起招呼來,我正有點受寵若驚地回應(yīng)著,她忽然壓低對我說:“慢點剪啊,你剪得太快了!”我立刻明白我的積極工作不但會讓她們遭到批評,還會導(dǎo)致她們不得不像我一樣積極工作。正在我猶豫不決的時候,她繼續(xù)向我展開了游說工作:“俗話說得好,長命功夫長命做,你既然已經(jīng)進了服裝廠啊,有你做厭的日子在后面,趁著現(xiàn)在是學徒,還是多像我們一樣輕松一會而吧。再說了,我們辛辛苦苦做一天只有五毛錢工資,做得再多都是替他人做嫁衣!甭犓@一說,我剪線頭的速度自然慢了下來。其實當時我內(nèi)心還是并不完全贊同她的觀點,畢竟,這個工廠是我以后要生存和依靠的企業(yè),企業(yè)能多賺點錢,我個人才有希望。同時也有一個心愿,總要自己表現(xiàn)出色,然后才可能在企業(yè)得到提拔或重用什么的吧。但是隨著我對這個服裝廠了解的加深,我很快變得和她們一樣了。因為我發(fā)現(xiàn)服裝廠的管理者都是任人唯親,不管你工作表現(xiàn)多么出色,都不可能得到提拔重用。相反,如果你既得不到領(lǐng)導(dǎo)的賞識,又得罪了普通工人,那么你將在這里很難愉快地生存下去。當然,也可能與我當時還沒有學習過《論語》有關(guān),我們當時接受的是階級斗爭理論的教育,工人階級應(yīng)該與工人階級緊密地團結(jié)在一起,并保持一致。

作為一個職業(yè)管理者,我相信,不管你的管理職位高低,都無不希望自己的部下能當仁不讓,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能主動出來和你一起分擔。但是能否讓部下成為一個當仁不讓的人,關(guān)鍵還取決于管理者自己,取決于通過管理者的管理所形成的環(huán)境。

好的環(huán)境,可以讓人變好,不好的環(huán)境,也可以讓人變壞。企業(yè)環(huán)境的好壞,大都取決于管理者的管理。

【原文】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薄熬樱嵴Z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譯文】孔子說:“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笨鬃诱f:“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易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易行為放蕩;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危害親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孔子說:“仲由!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子路回 答:“沒有!笨鬃诱f:“來坐下!我告訴你。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賊害自己; 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

【評析】 孔子說的這六種品德都屬于人的各種美德,孔子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也沒有錯,但是孔子覺得有了這六種美德如果不學習,反而會產(chǎn)生六種弊病,我覺得這話不是很有道理。如果孔子的這話是對的,那豈不是說:只因為不學習,有了這六種美德的人反而比沒有這六種美德的人還要糟糕?這能說得通嗎?個人覺得,既有這六種美德又愛好學習,當然是最好的;有這六種美德而不愛好學習比愛好學習要差一些,但是比不具備這六種美德的人還是要好一些。不知道你對這個問題怎樣看?

【讀解】這里所談的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古成語稱為“六言六蔽”。

  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yīng)該喜好好而加以修養(yǎng)的。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通權(quán)這變地把 握其實質(zhì),便很容易偏執(zhí)一隅,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六種美好的品德)變成“六蔽”。這種事例,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xiàn)實 中都是很多的。就以春秋時期為例,宋國和楚國在弘這個地方開戰(zhàn),楚軍正在渡河時,宋軍中有將建議沖鋒過去消滅楚軍?伤蜗骞珵榱吮硎尽叭省保f是“不鼓不成列”,要等楚軍完全渡過 河列好陣以后才開戰(zhàn)。結(jié)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自己也因傷腿而送了命。這是“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的典型。此外如著名的“東郭先生與狼”的寓言故事,實際上也是說的“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的道理。東郭先生對狼講仁慈, 講信用,結(jié)果拚命害了自己。這些教訓(xùn)都是非常深刻的。推而廣之,“六言六蔽”實際上就是反對教科文,反對本本主義,反對理論脫離實№。而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權(quán)達變,掌握精髓和實質(zhì)。這是要我們特別加以注意的。

【解讀】孔子對“六言六蔽”的解釋都沒有離開是否愛學習。他總是反復(fù)強調(diào)學習對于仁德的重要輔助作用。六種美德必須用學習來統(tǒng)率,不學,六種美德可轉(zhuǎn)變成六種蔽病,可見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里,孔子講了思想品德和學習的關(guān)系。他諄諄告誡我們,即使你具備仁、知、信、直、勇、剛這六種品德,倘若不好好學習,不深入思考,也不會達到預(yù)想的目標,甚至會走向反面。性格品行,須用智慧支撐和完善,須在不斷學習和思考中領(lǐng)悟其真諦,在實踐中把握其要領(lǐng)。 而智慧的獲得則依靠在實踐中堅持不斷的刻苦學習、勤于思考。

為使自己的性格品行更具理性,更富于智慧,每個人首先應(yīng)該靜下心來,認真地審視一下自己:自己的性格品行中到底有些什么特點?這些性格品行特點有什么優(yōu)勢與弊端?應(yīng)該如何在實踐中通過學習和思考發(fā)揮其優(yōu)勢、克服其弊端?這是人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理應(yīng)高度重視,認真踐行,從理論和實踐的結(jié)合上解決問題 。

【原文】曹交①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 “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曰:“奚有于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勝一匹雛②, 則為無力人矣;今日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③之任, 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徐行后長者 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見于鄒君,可以假館④,愿留而受業(yè)于門!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 有余師。”

【注釋】①曹交:趙歧注認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但孟子的時代曹國已亡,所以也不確切。②一匹雛:一只小雞。③烏獲:古代傳說中的大力士. ④假館:借客舍,意為找一個住處。

【譯文】  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做堯舜,有這說法嗎?”孟子說:“有。” 曹交說:“我聽說文王身高一丈,湯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卻只會吃飯罷了,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說:“這有什么關(guān)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為他連一只小雞都提不起來,那他便是一個沒有力氣的人。如果有人說自己能夠舉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個很有力氣的人。同 樣的道理,舉得起烏獲所舉的重量的,也就是烏獲了。人難道以不能勝任為憂患嗎?只是不去做罷了。比如說,慢一點走,讓在 長者之后叫做悌;快一點走,搶在長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點 走難道是人做不到的嗎?不那樣做而已。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 和悌罷了。你穿堯的衣服,說堯的話,做堯的事,你便是堯了。你穿桀的衣服,說桀的話,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說:“我準備去拜見鄒君,向他借個住處,情愿留在您的門下做學生! 孟子說:“道就像大路一樣,難道難于了解嗎?只怕人不去尋求罷了。你回去自己尋求吧,老師多得很呢!

【讀解】人皆可以為堯舜。這當然是植根于“性善論”而鼓勵人人向善,個個都可以有所作為的命題了。 其關(guān)鍵還是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也就是《梁惠王上》里面所說的“挾泰山以超北!焙汀盀殚L者折枝”的問題。 只不過從與梁惠王討論的政治問題過渡到與一般人討論個人修養(yǎng)問題罷了。所以,無論是君王從政治國還是個人立身處世都有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認識到這一點后,就可以樹立起我們每個人立志向善的信心,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說到底,還是反對人自慚形穢,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貴。 這大概也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積極意義所在吧。

[孔子、孟子:學問之道,古之學者為己]相關(guān)文章:

1.孔子的為人之道論文

2.孔子孟子論文

3.孔子和孟子論文

4.有關(guān)孔子和孟子的語錄

5.《懷疑與學問》教案

6.孟子《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譯

7.自然之道課件

8.孟子中的名言

9.孟子名言100句

10.